今日天气: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发布日期:2017-12-14信息来源: 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16年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31%,占比为全省设区市倒数第一,整个文化产业呈现出无大规模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平均文化个体体量偏小、文化服务业发展滞后等表征,与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匹配度较差。如何补长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提出些许思考如下:

一、正确认识、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者关系。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精神文化引领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后者强调文化作为特殊商品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首先突出的是它的产业性质,具有商业属性和商品属性,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它还包含了文化的精神属性、艺术审美属性等。从具体工作举措上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单位,优秀的文化资源、好的创意和概念需落实到产业项目、产品或服务上,形成实际产出和经济效益,才能称之为文化产业;反之,用于文化建设的、不能形成产业化或经济效益的投入、投资等,只能称之为文化事业投入,这并不能对文化产业形成直接促进和壮大,而且后续效果比较滞后并难以量化评估。

其中,文化产业单位内包含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融合”时,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但不可忽略的是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实现的基本保证,不能只片面追求社会效益,要针对产业单位本身的经济属性想办法、谋出路。

二、找准“旅游+文化”、“农业+文化”等多产业融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借助旅游业、休闲农业的繁荣,以旅游业、休闲农业为主要运营载体,以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内涵为出发点,继续提升改造凤城河景区、老街景区、千垛菜花景区等诸多景区,特色发展垂钓、采摘、民宿、餐饮、运动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站式的文化休闲体验,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国家统计标准,涵有核心、延伸和外围概念的产业集群,在和旅游、农业等产业嫁接融合时,要根据产业特色独立发展好自身产业,避免误入“只种了他人树,荒了自家的田”的歧路,这样离我们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市支柱产业的初衷相去甚远。基本思路在于,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文化产业发展要跳出门票经济、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之类形式僵化的思维局限,拉长文化产品的产业链,打造符合文化产业标准的经济实体,把泰州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贯穿在旅游业、休闲农业整个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嫁接必须体现到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供给的直接提升上,不然多产业融合往往只单单推动了住宿业和餐饮业等少数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政府主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踩准的步点。

第一,产业项目决胜,打好督查考核牌。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为一个一个的文化项目,特别是文化产业项目。我市在项目引进中需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引进比例的考核导向,区分评估好文化事业项目引进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引进,紧紧扭住产业项目引进这个“牛鼻子”;亟待出台文化产业项目考核办法,构建起效益导向、结果导向的科学考核体系,把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考核作为市(区)党政正职、功能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机关部门年度绩效的重要权重。

第二,标识有所侧重,构建文化城市识别系统。泰州有青砖黛瓦的泰式建筑、浓厚的京剧梅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水城水乡的江南水文化等,对外界心理和形象映射是多重、模糊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甄别,有所取舍和侧重,构建统一的城市理念、视觉和标志性识别系统。以“文昌水秀、祥泰之州”为文化内核,此外提出的吉祥创意文化、梅文化、海军诞生地军队文化等要从属、服务、衬托出这个文化内核,文化有多重,必须有主流。从现有市花、市树有限的标志资源扩展到服务于这一文化内核的市标、市徽、市曲、市容等等,并以挖掘泰州地方核心文化资源的会展、活动、节日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泰州的城市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扶持力度加大,出台文化特色政策措施。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放宽文化产业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更新以及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扩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文化领域;泰州市从2014年开始启用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但数额每年只有2000万左右,政府扶持投入相对偏少,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度开发金融+文化的产品市场,政府应联合地方金融机构,推出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将金融服务重心向文化产业领域适当倾斜;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开发,对高科技、新理念的文化产业成功案例按低息还本付息,如果开发失败则免除利息,并由政府补贴部分资本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第四,强化需求导向,加快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特殊性,对文化、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要求很高,亟待建立起功能完善、资源共享、服务强大的公务服务平台。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为文化产业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会展服务、产权保护等针对性系列服务,能进一步调整我市成熟度较低的产业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信息等共享共通。各国各地文化发展成功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渐明显,已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