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礼不相见:看似市侩的 "贽见礼"背后,是细致周详的贵族法则

无礼不相见:看似市侩的

与如今的社交规则相比,西周、春秋时期的的"贽见礼",不仅形式繁琐而且极为严苛,尤其是其“无礼不相见”的特性,更容易让我们现代人觉得这种制度颇为“市侩”,但事实上,这种看似冗杂的制度,之所以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存续,不可能没有丝毫现实因素作为背书。甚至可以说,这一套"贽见礼"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随着时代不断演化,并逐渐成为当时的贵族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法则,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探寻一下它的魅力。

一、 "贽见礼"的起源和流变

"贽见礼"也作"挚见礼",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末期。早在氏族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粗野但质朴的交际礼节。男子手执石制的利器,并在猎得野兽后相互赠送,女子则采摘野果,将采集到的果实作为礼物,可谓是最原始的礼尚往来。

氏族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祖先们手执的石利器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和权威的代表,也逐渐演化成为古代贵族们在礼仪交往时所用到的玉器。而祖先们互相赠送的野兽野禽、野生果实,到了西周、春秋时期也固定为鹿、雉、羔、雁、干果、干肉等几种。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种被固定下来作为"贽见礼"的物品,不仅仅是由原始社会的生存资料简单演化而成,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道德内涵。

比如,《礼仪·聘义》将君子与玉器相比:"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显然是把玉器的优良品质和君子应有的美好德行联系到了一起,进而有了"君子如玉"的说法。

西周古玉

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执贽》篇又直言:羔羊"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大雁则是"俶然有行列之治"……表明了,这些动物并不是机缘巧合下被当作"贽见礼",而是因其有着"义""孝""治"等美好道德品质而有资格成为"贽见礼"。

由此可见,"贽见礼"从起源到流变,先是交往双方美好情感的寄托,后来则逐渐地融入了儒家在道德层面的思想内涵。

二、 贵族间"贽见礼"的三六九等

古代贵族之间用来作为"贽"的礼物,主要有玉、帛、禽三等。《周礼·大宗伯》对于春秋后期各阶层的贵族该用什么等级的"贽"则是有着具体的记述: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这里的"六瑞"对应的是春秋后期的五等爵制,因此,整段话记述的是春秋后期"贽见礼"的规格标准而非西周时期。

另外,"圭"在这里的意思是上级贵族颁给下级贵族的"贽",根据上级贵族的不同阶级,"圭"又分为"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这几种,相应的,壁也分为两种。而位于这五等爵之下的六等臣,则分执对应级别的"贽"。

玉圭

由此可见,古代贵族相交时应用的"贽见礼",因其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分有三六九等。如此一来,"贽见礼"更不仅仅只是一种表示礼貌和礼节的礼品了,而是一种贵族之间身份地位的识别工具和权力的象征。因此,与其说"贽见礼"是一种礼节、礼品,倒不如说"贽见礼"是一种维系贵族之间政治组织关系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维护贵族阶级统治的重要制度。

· "贽见礼"授受仪式中的大讲究

· 《左传·成公六年》中有这样的记述:郑伯去拜访晋君时带了一块玉作为"贽见礼"。按理来说,郑伯与晋君的地位相当,郑伯在授玉时应该站在两楹的中间。然而,郑伯却在"贽见礼"的授受仪式上走得太急,一不小心走到了偏东的位置,这个位置代表着郑伯的地位要低于晋君。因此,郑伯的无心之失被别人解读为"自弃"和"不安其位"。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贵族之间的"贽见礼"授受仪式中,其实是有着大讲究的。那么,"贽见礼"的授受仪式究竟有何大讲究呢?我们可以举三种不同关系之间的授受仪式为例:

1. 首先是宾主地位相当时的"贽见礼"授受仪式。这种情况下的"贽见礼"讲究的是一个礼尚往来,宾客要带着"贽见礼"拜会主人,主人则需要还上一份对等的回礼。此外,"贽见礼"的授受仪式也多在堂上两楹之间的中心地点举行,如果哪一方行之有差,就会出现如上文所说的郑伯一样闹出笑话。

2. 其次是师徒之间的"贽见礼"授受仪式。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师徒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因此,学生在拜会老师时就不能以一种随意的态度奉上"贽见礼",而是应该举行"委质"的仪式。所谓"委质",就是学生把"贽见礼"付给老师,老师不用归还的一种送贽方式。有时候,学生付给老师的"贽见礼"也会抵作学费,这样一来,"贽见礼"的授受仪式不仅代表着师徒关系的确立,还表示了学生要为老师服劳役和承担纳学费的责任。

孔子收腊肉礼

三. 君臣之间的"贽见礼"授受仪式

臣向君主奉上"贽见礼",大多是以"奠贽"的方式进行。"奠贽"的意思是,"贽见礼"的授受双方地位悬殊时,地位低微的一方因为不敢亲相授受,便会把"贽"陈放在地上,以示尊敬。因此,臣对君的"贽见礼"不仅在政治上确立了君臣关系,还在经济上确立了臣对君的贡纳关系。

而君向臣颁给"贽"的制度,就是之前我们所说到的"命圭"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命圭"大多是与土地的分封同时进行,这时的"圭"既是君对臣的一种赏赐,也是表示受封土地的一份信物。因此,"圭"的颁发代表着被封土地后的贵族的地位有了提高,同时也相当于一本高级的身份地位凭证。

西周分封制地图

由上图看来,不管是地位相当的宾主之间,还是师徒之间,或者君臣之间,"贽见礼"都起到了明确相互关系中彼此应尽责任和应得权利的作用,从而巩固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加强贵族阶级的统治。

四、"贽见礼"背后的贵族交往法则

前文我们提到了,"贽见礼"有着三六九等,阶级不同的贵族应执的"贽见礼"也是不同的。这样一来,"贽见礼"首先就是古代贵族们用来自重和被人尊重的一种身份象征。不同等级的"贽见礼"对应了贵族所在的阶层和身份,而"贽见礼"的授受仪式则又表明了贵族们的统治地位和特权。

西周等级示意图

地位相当的贵族之间,奉行着"礼尚往来"的交往法则。这条法则不仅适用于赠礼和回礼的情况,还被应用在他们的仕途之路上。政治上的博弈、经济上的相争,都离不开一个大致平衡的你来我往,在这些情形下,"贽见礼"就成为了贵族们相互攀缘结交时的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

地位差距较大的贵族之间,奉行着"敬让"与"巩固"的交往法则。下级贵族对上级贵族奉上"贽见礼",必须时刻遵守"敬让"的原则,要对师长表示尊敬,对上级和君王表达忠心;而上级贵族对下级贵族颁给"贽见礼"则大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上而下的组织关系。因此,"贽见礼"背后的贵族交往法则,也表现了一种确立和维护贵族的组织关系的人事制度。

结语:

表面上,"贽见礼"只是一种交际仪式。但实际上,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许多政治上的重要制度都贯穿在这种礼制之中。"贽"的品级和授受仪式体现了宾主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的亲族关系和政治上的组织关系。而"贽见礼"背后的贵族交往法则,更是表现了一种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一项特殊的人事制度。

它的存在,是日渐庞大的周代贵族分封制的补充,也是当时贵族们彼此交往交流重要的磨合剂和润滑剂。

贵族受封礼仪式

总而言之,研究"贽见礼"不仅是在探索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礼文化,更是在追溯当时政治体系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事制度,它既赋予了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礼"字更多的内涵,还启发了当下的我们知礼、懂礼、守礼、尊礼,给今天的社会增添了更多的礼学光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画作

LOL黯晶凤凰艾尼维亚皮肤价格及特效详解 稀有度、绝版情况
365bet手机网址是多少

LOL黯晶凤凰艾尼维亚皮肤价格及特效详解 稀有度、绝版情况

📅 07-01 👁️ 4916
云顶娱乐棋牌游戏,畅享智慧竞技新体验
如何下载365app软件

云顶娱乐棋牌游戏,畅享智慧竞技新体验

📅 07-26 👁️ 3843
DNF身份认证与实名认证流程及利弊分析
如何下载365app软件

DNF身份认证与实名认证流程及利弊分析

📅 10-13 👁️ 9596